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.dropin.org)(xys-reader.org)◇◇

  “中医”原来是个外来语

  翟华

  毫不夸张地说,中医正面临着“二千年以来所未有之变局”,处于崩溃的边
缘。深谙传统文化真谛的人也许会想到用改名来改变运程,“中医”这个名字最
好也该改一改了。

  “中医”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?

  我们知道在英语中“中医”对应Chinese Medicine,但是到底是先有
Chinese Medicine的说法,还是先有“中医”的说法呢?换句话说,是西方人把
“中医”翻译成了Chinese Medicine ,还是中国人把Chinese Medicine翻译成
了“中医” 呢?如果是后者,岂不是说“中医”这个名字是个外来语,由不懂
中医的外国人给起的?这不是咬文嚼字的矫情,也不是旁枝末节的小事,而是关
系到中医名分的大是大非问题。正如孔夫子所言:必也正名乎……名不正,则言
不顺。言不顺,则事不成。事不成,则礼乐不兴。礼乐不兴,则刑罚不中。刑罚
不中,则“中医”无所措手足。这最后一句话当然是在下杜撰的,只是想强调一
下这个名分的重要性。 

  考证一下,我们发现“中医”这个名称出现与西医进入中国密切相关。由于
地理位置得天独厚,西医西药最早传入广东。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医生在广
州向华人传授接种牛痘、预防天花的医术,并开业行医,这是西方医术传入中国
的开端。最早进入中国的西医之一就是东印度公司派遣的英国人Thomas 
Richardson Colledge ,他先在广州行医,1827年又在澳门开设了中国第一家西
式医院,以治疗眼科病为主。1850年英国商人在广州沙面英租界,开设“香港屈
臣氏药房”,除经营西药外,还配剂和自制成药、汽水,行销到中国内地,这是
广东乃至全国最早的西药商业。19世纪末,医药品从广东沿海口岸逐渐传入内地。
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:如何区别来自西方的医药和中国原本就有的本土医药?
对于西方人来说,把中国本土的医药称为Chinese Medicine顺理成章;对于中国
人来说,把来自西方的医药称为洋医洋药也合情合理,至于自己的医药原来该叫
什么还叫什么。

  那么中国人在历史上到底是如何称呼本土医药的呢?歧伯(也作岐伯)与黄
帝两人被奉为医家始祖,并称“歧黄”。《黄帝内经》这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
(约成书于战国时期),内容多用岐伯和黄帝问答的形式写成,所以后人就把
“歧黄”(岐黄)作医术的代称。除了“岐黄”,还有“杏林”、“悬壶”、
“青囊”等名称有同样的含义。其中“青囊”这个名称很有意思,与古代名医华
佗有关。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在《三国演义》第78回中有这样的描写:“华佗
在狱,有一狱卒,姓吴,人皆称为‘吴押狱’。此人每日以酒食供奉华佗。佗感
其恩,乃告曰:‘我今将死,恨有《青囊书》未传于世。感公厚意,无可为报;
我修一书,公可遣人送与我家,取《青囊书》来赠公,以继吾术。’吴押狱大喜
曰:‘我若得此书,弃了此役,医治天下病人,以传先生之德。’佗即修书付吴
押狱。吴押狱直至金城,问佗之妻取了《青囊书》;回至狱中,付与华佗检看毕,
佗即将书赠与吴押狱。吴押狱持回家中藏之。旬日之后,华佗竟死于狱中。吴押
狱买棺殡殓讫,脱了差役回家,欲取《青囊书》看习,只见其妻正将书在那里焚
烧。吴押狱大惊,连忙抢夺,全卷已被烧毁,只剩得一两叶。吴押狱怒骂其妻。
妻曰:‘纵然学得与华佗一般神妙,只落得死于牢中,要他何用!’吴押狱嗟叹
而止。因此《青囊书》不曾传于世,所传者止阉鸡猪等小法,乃烧剩一两叶中所
载也。后人有诗叹曰:‘华佗仙术比长桑,神识如窥垣一方。惆怅人亡书亦绝,
后人无复见青囊!’”故后世也称医术为“青囊”,现在网上还有一个颇为活跃
的青囊医学网。

  所以,我认为“中医”实质上就是一个外来语,由Chinese Medicine翻译而
来, 用来与进入中国的“西医”相区别。这个词一开始只是洋人使用,逐步为
中国人所接受,直到1936年1月22日,国民政府制定了《中医条例》以法律形式
正式确立了“中医”这个名称。当然,“中医”这两个字本身并不是外语,早在
东汉人班固撰写的《汉书》中就有“有病不治,常得中医”的记载(《汉书》卷
三十·艺文志第十)。不过,这里的“中医”并不是指“中国的医学”。理由很
简单,那时“中国”的概念尚且没有,何来“中国的医学”之说?

  在凤凰卫视《文化大观园》(2006年4月2日)的一期节目中,主持人王鲁湘
与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先生对谈“中医文化奥秘”。当王新陆先生说到:
“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?就是致中和”时,王鲁湘说:“我倒是觉得,这个中
医的中,应该就是致中和的那个‘中’。就是说这个‘中’字不是一个中国,是
一个相对于西医啊一个方位概念,或者一个国别概念,是族别概念,都不是。它
就是我们哲学上的这个《中庸》里头说的致中和这个中。所以这个中医,你包括
像这个中庸,还有中用,用中都是指的无论是从它治病的这个目标、目的还有它
所达到的最高的境界其实就是致中和。因此把这一个最高的这个哲学的这个境界
来命名我们这种医学,可能它就叫做中医。”

  两位王先生的对话,证明了“中医”这个词的本意不是特指“中国的医学”,
而是一种奥妙的“致中和之境界”。我不反中医,也不烦中医,该振兴该废止都
是广大的信民说了算,无论是精英还是领导说什么怎么说都不管用。只是感叹这
“中医”二字,多少谬误假汝之名流传,原来不过是个外来语,此“中”不是彼
“中”,此“医”更非彼medicine,却不知枉费了世人多少口水和byte。再者,
以“中医”代表“中国的医学”也有偏颇之处。严格地说,如果中医就是中国的
医学,那么就不应该有与中医平行的苗医、藏医、蒙医、维医的说法了,因为无
论苗、藏、蒙、维都是56个民族56朵花中的一朵,生长在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
部分上。

  我想,与其说“告别中医”,不如先告别“中医”这个容易被误解的外来语。

  翟华的blog《东方文化西方语》http://blog.sina.com.cn/zhaihua
  转载、约稿请电邮  huazhai@yahoo.com

(XYS20071102)

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.dropin.org)(xys-reader.org)◇◇